1967年3月的广州,虽然不如北方那样寒冷,但依旧带有一丝乍暖还寒的气息。天气的温差变化让梁兴初将军有些不适应。他当时是广州军区的副司令员,站在军区大院里,他紧了紧身上的大衣,不由自主地说了一句:“这样的‘鬼天气’快点结束吧,一冷就让人不舒服。”
梁将军身经百战,多次受伤,也留下了一些老病根,尤其是气温一冷,膝盖和手腕的关节就会隐隐作痛。话音刚落,身边的陶铸政委笑着调侃道:“你就知足吧,要是调你去北方那些地方,整整一个冬天你都得受得了。”两人一边聊着,一边消磨着时光。
正当这时,陈仁麟急匆匆地走了过来,脸色凝重。陶铸见状,疑惑地问:“你这是干什么这么急?”陈仁麟没有回答,而是直接把一份电报递给了梁兴初。梁将军扫了一眼电报,脸色顿时一变,眉头紧锁。陶铸好奇地凑了过去,接过电报看了看。三人顿时陷入了沉默。
展开剩余86%电报的内容让梁兴初吃了一惊——他被免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的职务,并被要求尽快收拾行李前往四川成都。至于去成都的具体任务,电报没有透露。梁将军在广州已工作了十二年,这突如其来的调动让他有些不舍,心中也充满了疑问。更让他担心的是,去成都之后到底会做什么。
沉默片刻后,梁兴初终于开口:“职务我不在乎,但我得先去见一个人。”那么,这个人是谁?两人之间又有什么深厚的关系呢?
要弄清这些问题,我们得从梁兴初在抗美援朝期间的一次错误谈起。
1950年7月,梁兴初当时是38军的军长,突然接到了上级命令,要他率军火速开赴东北。当时朝鲜战争爆发,面对美国的干涉,朝鲜人民军节节败退,战火已经蔓延到我国东北边境。为了保卫边疆,毛主席和中央军委决定调集原四野的38军、39军、40军等部队组成东北边防军。
美国的飞机不断轰炸我国东边境的民房和基础设施,毛主席决定抗美援朝,保家卫国。于是,38军成为了首批入朝参战的志愿军部队。
38军的战斗力一向强大,梁兴初作为军长,指挥能力也是无可置疑的。然而,进入朝鲜后的第一场战斗,他却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。
1950年10月25日,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爆发,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经过详细部署,命令38军赶往熙川,与42军协同作战,消灭驻守的南韩部队。时间紧迫,任务重,梁兴初没有丝毫拖延,带领部队开始急行军。然而,由于当地交通条件差,加上撤退的朝鲜人民军和大量难民阻塞了道路,行军进度异常缓慢。
更糟糕的是,美军飞机的空袭几乎无情地炸遍了他们的队伍。在一次空袭中,炸弹落在了梁兴初的车附近,强烈的爆炸把车掀翻,车里的几个人不同程度受伤。当梁兴初艰难爬出车外时,他发现自己的一名作战科长王乾元已经不幸牺牲。
梁兴初痛心疾首,心中充满了愤怒。王乾元年轻英勇,死得太过突然,让他倍感心痛。但眼下,最重要的是完成任务,赶到熙川。
到了10月28日,他们终于抵达了熙川外围,但却得到一个令梁兴初震惊的消息——原本情报中所说的南韩一个营的兵力,竟然有一个南韩师和一个美军黑人团。面对这种情况,梁兴初决定暂缓进攻,先向上级汇报。可当他得到进攻的命令时,敌人早已逃之夭夭,38军进入熙川时,只看到空无一人。
这次失误让彭德怀十分恼火。在战役总结大会上,彭老总怒视梁兴初,批评他违抗军令。梁兴初想解释,但彭老总不买账:“情报有误怎么了?命令已下,你就应该执行!”
就在气氛紧张时,邓华站了出来,巧妙地缓解了矛盾。他为梁兴初开脱,说他是初来乍到,谨慎了一些,下一仗必定会弥补。彭老总喝了水,火气稍有平息,最后说道:“下一仗若再放跑敌人,别怪我军法从事。”
梁兴初决心在下一场战斗中证明自己。很快,第二次战役打响,这一次他吸取了教训,指挥得更为果断。在德川战斗中,他命令炸毁大桥,防止敌人逃跑;在松骨峰战斗中,38军的士兵们展现了顽强的战斗精神,甚至用石块和木棍与敌人展开白刃战。最终,他们歼灭敌军2万余人,极大提升了志愿军的士气。
彭德怀看到战报后,露出了久违的笑容,并亲自在战报上写下:“中国人民志愿军万岁,三十八军万岁!”38军因此获得了“万岁军”的荣誉称号。
每当想起这段往事,梁兴初总感慨:“要不是邓华出面说情,我恐怕早就被彭老总给‘法办’了。”可以看出,梁兴初对邓华深怀感激。
上世纪60年代,邓华离开了军队,成为四川副省长,梁兴初则继续在广州军区任职。由于各自的工作繁忙,两人少有机会见面,偶尔打个电话联系。直到梁兴初接到中央军委的调令,决定调往成都,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去看望这位“救命恩人”。
两人久别重逢,聊起往昔的战斗岁月,不禁唏嘘不已。很快,中央军委又任命梁兴初为成都军区司令员,这也意味着他可以常驻成都,和邓华见面的机会多了。
两人之间的深厚友情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佳话,直到今天,依然被许多人津津乐道。
发布于:天津市